求小说网 - 都市小说 - 夫人使不得在线阅读 - 第210章 楼中秘闻

第210章 楼中秘闻

    剑宗颜玉楼,据说是祖师爷开山立派之时所建,楼高九层,云禾山间,就数此楼最高。当年若是建在山顶,可通九霄云间,却偏偏要建在这后山山腰平坡处,密林重重,也就不那么显眼了。

    此后数十年过去,颜玉楼似乎被遗忘在这山间了一般,没人记得它当初是为了什么而修建,就连剑宗门内弟子,也都对其没了一探究竟的兴致。

    此楼在江湖上已然成了一种传说,世人猜测数十年来,此楼暗中搜集了诸多武林乃至朝堂的秘辛,却不知这些秘辛的来源。

    到最后,武林中人开始怀疑这座楼是否真的存在。

    无关痛痒的东西,即便有数不清的神秘传闻,日子久了,也会被逐渐忘却。漫长的岁月将这武林都变了个样,更何况是一座楼在人们心中的臆测。

    关于这座楼中藏着的东西,顾如许也是由此生阁的消息得来,只是那日她并不知会有今日这一出,故而也只是听阿舒提了一嘴,便一笑置之了。

    今日与沈虽白偷偷溜进这座楼阁,亲眼所见才知当日阿舒似是夸大其词的话,竟是还差了点意思!

    九层高阁,拾级而上,除了最下面那一层,只摆了些雅致的香炱瓷瓶之外,往上每一层都排满了书卷,失传已久的武功绝学,晦涩深奥的佛家经书,市井房间的志怪传闻,还有剑宗本门的道法经册,内门剑谱手抄孤本……此处仿佛就是这数十年的江湖缩影,大小诸事,但凡有些名目的都搜罗在此。

    连排的木架齐整又密集地摆在每一层,其间狭窄到只许一人走过,若非如此,恐怕也装不下这么多的卷册。

    沈虽白也是头一回进这座楼,不由得为之惊诧。

    “你家书库……挺大啊。”顾如许摸了摸架子,却发现上头并未有灰,“沈虽白,这里平日有人来打扫吗?”

    沈虽白犹豫片刻,摇了摇头:“宗规严令,没有令牌和宗主的准许,任何弟子不得踏入颜玉楼,也不曾听闻派人过来打扫。”

    “那就怪了……”她将手递给他,摩挲着干净的指腹,“如此说来,这里少说有十年没人敢进了吧,可这里的架子却像是时常有人打扫,一点灰尘都没有,便是门窗紧闭,也不至于如此干净吧?这些书册,虽说早已泛黄,但若是无人清扫,封皮上也该有些蛛网什么的,可这些却如此齐整,倒是一楼的桌凳,积了不少灰,你难道不觉得不太对劲吗?”

    闻言,沈虽白上前查看了两座书架,果真如她所言,这些书架十分干净。

    “你在剑宗这么多年,不知是谁负责清扫颜玉楼?”顾如许跟上他,问道。

    沈虽白面露迟疑:“颜玉楼建在后山,平日里只有外门弟子前来守门,我路过几回,却并未听说过是何人来此打扫。”

    她啧了一声:“这楼怎么处处都神秘兮兮的,不宜久留,快些把正经事办了吧。”

    沈虽白点点头,二人便顺着楼梯继续往上走。

    “从二楼到五楼,摆的都是二十年前的书卷,六楼则摆着十年前的,看来越是与当世相近的秘辛,越是摆在高处。”沈虽白心细地发现了书籍摆放的规律,毅然朝上走。

    这座颜玉楼搜罗的书卷若真如他所想的那样,由古至今来安放,那么五年前的那桩大案,不是在第八层便是在第九层了。

    二人一同找,的确比一人要来得快,此处书卷众多,翻找起来也十分吃力。

    在第八层时,顾如许翻了几座木架,发现这每一层的卷册摆放的顺序也有各自的规律,与朝廷有关的,都摆在靠北的角落里。

    这与图书馆的索引还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在沈虽白还在东边的书架转悠之际,她已经翻到了十五年前大周先帝亲征边塞的记载。

    “裴珏……”她看着泛黄的纸张上工整的名字,若有所思。

    这个名字……

    怎么有种说不出的感觉?

    她又翻了几页,这本书册记的是十五年前还是太子的大周先帝,与二位挚友率兵亲征,于边陲之地大胜塞外部族,为大周收复江南十四州的勇武过往。

    她看着看着,竟觉得这位大周先帝甚是传奇,身为太子,居然有胆量抛下荣华富贵,跑到边疆抗敌,明明当朝只有他这么一位皇子,若是有个三长两短,皇族怕是要绝后了。

    何等的大胆,又是何等的英武,万民敬仰,乃是当之无愧的明君。

    此后十年,大周明君当世,贤臣在侧,民间亦是风调雨顺,安居乐业,丝毫看不出十五年前曾被外族侵略过。

    如此霸业,着实令人赞叹。

    “你找到什么了?”沈虽白见她一直站在书架前,便走了过来。

    “这边放的好像都是朝堂之事,我找到一本关于先帝的……”她道,“不过没想到大周的先帝,竟还有这样一段传奇。”

    她还以为宫中的皇子,不是饱暖思**就是满脑子尔虞我诈,这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皇子,可真是顶稀罕呢。

    沈虽白看了看她手中的书,道:“先帝陛下的确是大周开国以来的一位明君,他广纳谏言,庇护忠良,听闻为太子之时还曾在朝堂门前,拔剑诛杀了当时朝中权势滔天的一位佞臣,震惊了朝野,事后更是雷厉风行地斩草除根,将那佞臣的党羽一并拔除。”

    “诶……倒是个厉害的君王啊。”顾如许开始佩服起这位书中的先帝陛下了。

    再往后翻,便是此战了结之后,先帝登基,要给两位与之并肩作战的挚友封赏。

    其中一位,官封正一品世袭爵,赐“宁”为号,世称宁国公。

    而另一位,却并未入朝,先帝只赐了一门亲事,将自己的义妹,纯嘉公主许给了此人,此后,便再无消息了。

    而此人的名字,就在她看到的那一页的尾行,被人用墨汁染糊了。

    这墨汁透过了纸张,她翻来覆去地看了好久,也没瞧出这纸上原本写着什么人的名字,只得放弃。

    “这楼中的书册要看好啊,这里字都看不清了……”她随口咕哝了一句。

    沈虽白接过她手里的书,看着尾行的那块墨渍,不动声色地皱了皱眉,而后将书卷放回了原来的位置。

    “许是不慎弄脏的吧。”他微微一笑。

    “那还真是可惜。”她对墨迹下的名字挺好奇的来着,毕竟太公主的驸马爷,不加官进爵也就罢了,居然连人都不见了,可真叫人捉摸不透。

    “继续找吧。”他暗暗瞥了那本书一眼,心中的疑虑愈发深了。

    这是十五年前发生的事,此书应当也是在那之后不久被收入颜玉楼中的,书页早已泛黄变薄,字迹也都斑驳了,依稀能辨认出上面写了些什么,但古怪的是,那块墨迹的气味……

    他方才凑近了,还能闻到墨汁中有一股极浅的松枝味。

    十五年前的墨,怎么可能与三年前才出现在坊市间的沉溪松墨一般气味?

    “这么多书册,可不是一年半载就能集于此处的,你有没有想过,犀渠山庄中是谁一直在搜罗这些呢?”顾如许一面翻阅书卷,一面问。

    沈虽白一怔,如此说来,他的确不知是谁将这些东西收进这座楼里的。

    “如此庞大的数目,没有你爹沈宗主的应允,剑宗上下,恐怕也没人有胆子行事吧?”她意有所指。

    “你的意思是,这颜玉楼中的书册,我爹都知道?”

    “除此之外,我想不出还有什么缘由。”她拿起书架上的卷册,翻了一通后又放回去,“你要找的那个‘兰舟’,似乎并没有在这些书中出现过,是不是找错方向了?”

    “我也希望他只是个正当意气的江湖少年。”他仔细地挑出了一沓书卷,全都是提及了宁国府和大周皇室的内容,有几本只是只字片语,他也不曾忽视。

    “你对宁国府有兴趣?”她翻了几本之后,发现了其中的共通点。

    “我要找的,是五年前宁国府与先太子密谋篡位的案子……不过看来是放在第九层了。”沈虽白看着手边的书卷,沉思片刻,将卷册一一放了回去。

    “这和兰舟有何关系?”顾如许吃了一惊,“……他不就是个毛头小子么,充其量带走了你的小师妹而已,怎么会跟谋朝篡位的案子扯上关系?”

    宁国府的案子她也道听途说地知晓了一些,仅仅如此,那桩案子便足以震惊她了。

    如今找兰舟的线索竟然找到宁国府的案子上,怎能不叫她胆战心惊。

    “怕只怕没这么简单。”他目光凝重地注视着她,“十一似乎忘了很多事,虽不知缘由,但关于兰舟,她大概也想不起什么来了。我是她的大师兄,自然要弄明白与她走得如此之近的人是何来历,否则我难以安心。”

    “这,这样啊……”她尴尬地笑了笑,“你还真是挂念那个小师妹。”

    “亲近之人,最是难防,留个心眼有时并不是坏事。”他似乎话里有话,却未曾说透,转身朝着九楼走去。

    九层的年月最近,故而书册也最少,而宁国府的案子,也的确摆在这层楼中。

    关于那桩案子,顾如许一直东一句西一句地听,这般在书册中看这始末,还是头一回。

    而颜玉楼记载的事,竟比阿舒告诉她的更为详尽。

    她与沈虽白一道,将关于此案的书卷都找了出来,放在地上,一册一册地翻。

    五年前,震慑楚京,惊动朝野的大案,莫过于先帝生前最为信任的生死之交与其亲子密谋篡位,以至朝堂一度混乱,人心惶惶。

    此案最初,是先皇后亲手熬制的一盅参汤。

    发妻端来的汤,先帝从未怀疑,甚至连一旁试毒的太监都被屏退了,十多年的恩爱之情,谁能想到那碗参汤中竟然掺了剧毒。

    据说那毒来自江湖,无色无味,便是当时有太监在旁,那银针也试不出什么来。

    先帝因服毒而亡,而下毒的先皇后在那之后,也突然变得疯疯癫癫,如此巨变,宫中一时慌作一团。

    而当时的三皇子之母,太子太傅之女,也就是如今的太后娘娘,在太子寝宫荷华宫中发现了尚未用尽的毒药,引得一干忠臣哗然。

    诸多的情理,也抵不过确凿的证据,此后逐一详查,竟又牵扯到宁国公身上。

    谋害先帝,乃是重罪,何况在这之后,禁军居然从宁国公的书房暗室里,找到了通敌叛国的书信,两桩罪名,齐齐压在了宁国府头上,便是从前再多的恩宠与信赖,也都保不住宁国公了。

    起初朝中尚有几位臣子对此事心存疑惑,但不久都被牵连其中,最先站出来为宁国府求情的左丞林之焕最终被判同谋,抄家株三族,更是令诸多人心有疑惑却不敢直言。

    就这样,在满朝文武闭口不言之后,宁国公被定罪谋害先帝,通敌叛国,宁国府上下皆被抓入天牢,此后太子与三皇子滴血认亲竟难以相融,后宫由此传出宁国公曾私通先皇后,而太子殿下也非先帝血脉的传闻。

    先皇后依旧疯疯癫癫,与太子一同被软禁在荷华宫中。

    宁国府与荷华宫,一时成了众之矢地,百口莫辩。

    朝堂与后宫议论纷纷,正愁如何处置之际,某夜荷华宫突然走水,宫人慌忙提水灭火,好不容易将火浇灭,却为时已晚。

    先帝薨逝,太子与先皇后又一同葬身火海,大周朝野莫不悲痛万分,对宁国公的处置,也就重上加重。

    一朝重臣,竟落得个株连九族,骂名千秋的下场,着实令人唏嘘。

    当看到那句“忘恩负义之徒,终落得满门抄斩,断子绝孙之果”时,她忽然就愣住了。

    说不清何故,但“忘恩负义”这四个字,竟令她有股难以言喻的悲愤。

    她拿起另一本书册,上面有一页记载着当年在顺天门下被斩首示众的宁国公族人的名字,从本宗到旁支,都一一记下了。

    从第一个名字,便令她怔在了那。

    略显斑驳的墨迹,一笔一划地写下了那个“通敌叛国”“罪孽深重”的重臣之名。

    宁国公——顾昀。

    她难以置信地往下看。

    这之后,便是宁国公夫人,念做司菀。

    其儿女,一唤作顾铎,一唤作顾昭。

    府中侧室,庶出之女一唤顾音,一唤顾华。

    捏着纸张的手,陡然收紧。

    “怎么了?”沈虽白见她僵在那,伸手拍了她一下。

    顺势也就看见了她手中的名册。

    “没,没什么,只是觉得这些名字,有些眼熟……”她额上已经渗出了一层冷汗,藏在面具下,还能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口吻。

    “这些都是当年被株连的顾家人。”他叹了口气。

    “你认得他们?”

    “我爹似乎与宁国公私下有些交情,我只有幸见过一回,铎世子倒是常来庄子,与我爹下棋论道。”他道,“那的确是位龙章凤姿的人物,可惜了……”

    “是,是吗……”她心口噗通直跳。

    她清楚的记得,藏在琼山寨佛堂中的那九座牌位上的名字,与这名册上的别无二致。

    这世上有多么巧的事,才能让一家人的名字都与别人一样呢?

    这答案,不言而喻。

    她暗暗吞了吞口水,以免被他看出端倪。

    她继续往下看,另外的名字。

    同宗旁支,叔伯三位,分别是顾鑫,顾淼,鼓垚以及他们的妻儿,不过列在斩首之下的,却并无他们。

    “这三人为何没有被一同斩首?”她问。

    沈虽白看了一眼,恍然道:“其实他们三人的名字早已出现在了株连的名册中,不过他们当年是镇守边关的将领,在行刑之前,出关应敌,退敌归来途径长岭,突发山崩,三万大军,都被活埋在了杨山谷中,连尸首都没能找到……”

    听到这,她手中的书册,啪地掉在了地上。